欢迎光临波森特集团官网!

研发团队

返回首页
研究员 研究会员 人才招聘
李广信
发布者:波森特集团发布时间:2016-05-18浏览次数:

liguangxin.jpg


一.一般情况:
李广信,1941年10月2(27)日生,出生地:黑龙江省宾县,民族:汉族;中共党员。


二.简历:
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后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工作,曾任技术员、工程组长、勘设队长、水利局副局长。
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习,81年和85年分别获清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85.11-1988.6    清华大学水利系            讲师
1988.6-1991.12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        副教授
1991.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        教授
1993:          博士生导师
1993-1999       任土力学教研室(后改为岩土工程研究所)主任
1993.1-1993.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1998.8-1998.10    新加坡国立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1996-2009:    岩土工程系列课组长,国家精品课-土力学课程负责人


三.主要业绩:
(一)教学:
研究生课程:        高等土力学(主讲)
博士研究生课程:    水利工程学科前沿讲座(之一讲)
本科生课程:        土力学
            基础工程
新开设本科生选修课:城市岩土工程
(二)工程实践:
1968-1970:参加黑龙江省呼兰河大桥(长330m,双曲拱桥)的设计;负责大桥的基础工程施工;负责呼兰二道河桥(30m,板式桥)的全部设计施工;
1970-78:呼兰县农田水利工作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
1975-78:参加呼兰县泥河水库(大于一亿方库容)设计,负责灌区规划设计。
1982-1990:参加了小浪底水库大坝的研究工作,为该水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
1993-2000:负责一些建筑基础工程的检测和现场测试研究;负责神5航天器返回舱回收的早期研究;
2005-2007:作为奥运水上公园工程的咨询专家,参加和协助解决了主要的工程问题。
(三)科研工作:
1.主要研究方向:
(1)土的本构关系
(2)土工合成材料
(3)高土石坝工程
(4)基础工程
2.参加与负责的主要科研项目:
(1)土的本构关系研究                       1982-1985    负责人:       黄文熙
(2)击实粘性土不排水特性及具有              1988-1990                   濮家骝
拉应力时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5870398
(3)应力劳台角对孔压生成                     1991-1993                  濮家骝        
和孔压系数影响的研究        59079390
(4)加筋土的应力变形                         1995-1997                  李广信
计算方法的研究              59479016
(5)土的剪胀性和应变软化                     1999-2001•12              李广信
及其本构模型的研究          59879008
(6)土在减载和循环加载下的屈服 50279014         2003-2005•12          李广信
(7) 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099620  2000-2004
    课题3:堤防破坏机理和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李广信
(8)高土石坝变形分析与安全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639060 2007-2010
张丙印
(9)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17-1-2-2-4) 1985-1990  
李广信   
(10)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加筋土的性能和应力变形计算研究”(1994年12月完成)                                                                李广信
(11)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复合地基中桩土的力学性质与桩土应力比研究”(96000359,1998年完成)                                               李广信
(12)水电部技术开发基金项目“土工织物与土的联合作用研究” (土工合成材料检测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国家计委,水利部988项目,1990年12月完成)        李广信
(13)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复合地基桩”(1992年10月完成)
        李广信
(14)结构性土坡滑裂面萌生和扩展的有限元模拟及试验验证  (50779024),  2008-2010                                                  
主要参加者,
(15)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研究基金”- 高土石坝变形分析与安全控制(50609060), 主要参加者, 2007-01-01-2010,12,31
(16) 973项目,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2010CB732103)
主要参加者, 2010-2013
(17)加筋土的加筋机理与等效附加应力法的改进,(50979047),主要参加者,2010-1-1-2012。12。31  
(四)获得的主要奖励与荣誉
0.国际奖励
IGS 分会工作成就奖
International Geosynthetics Society: IGS achievement Award (in recognition his continuous and support to the Chinese Chapter of the IGS) 2012,10.14.

1.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1)“土的本构关系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黄文熙、濮家骝、李广信)(排名第3);
(2)“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杜延龄、庄德威、刘浩吾、陈愈炯、董遵德、李广信、张文正、濮家骝、孙继曾、孙留玉、毛昶熙、钱家欢、李春华、周成宝、沈新慧)(排名第6)
2.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土的本构关系研究”获 1985年北京市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3)
(2)“砂土复杂应力状态试验及三维弹塑性模型研究”(濮家骝、李广信、孙岳崧)获1985年水电部优秀论文三等奖(排名2)、北京市优秀成果奖(1985)及获1989年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排名2)
(3)“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1992年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4)“载体桩成套技术研究与开发”获2007年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4)(2007城-2-001。(王继忠、沈保汉、杨启安、李广信、戚银生、葛宝亮、杨丘新、杨浩军、孙玉文、张连喜)。
(5)“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及其发展”,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唯一作者)。作者:李广信, 2008年获得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6)“北京顺义奥林匹克运动会水上公园岩土工程勘察及堆山试验监测工程”获中国兵器工业建设协会部级一等奖,2008年5月,主要参加者。
(7) 北京顺义奥林匹克运动会水上公园岩土工程勘察及堆山试验监测工程”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
(8)“土体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其工程应用”,2008年度广东省水利学会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光华、李广信、介玉新)。
(9)“北京顺义奥林匹克运动会水上公园岩土工程勘察及堆山试验检测”,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参加者。
(10) “土体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R11-0-1-02-R02))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2010]1539号。
(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十一届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4年12月,郑刚、龚晓楠、谢永利、李广信
3.省部级教学奖励:
(1)“本硕贯通,适应研究性大学的课程建设” 2004年获北京市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2)主编《高等土力学》获得200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及教育部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3)《基础工程》第一届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优秀教材优秀奖,周景星、李广信、虞石民、王洪瑾;
(4)《土力学》第一届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优秀教材优秀奖,李广信、张丙印、于玉贞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校级教学奖励:
(1)1996年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2)2002年《高等土力学》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3)2001年《基础工程》(编者第4)教材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排名第4)
(3)2004年《土力学》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4)2004年获SRT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5)2005年《高等土力学》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一等奖(排名第1)
(6)2006年“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岩土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获得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7)1999年和2000年两年被推选为清华大学第二、三届“良师益友”获得奖励。
(8)2008年《高等土力学》教材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广信,王正宏、陈祖煜、濮家骝)。
(9) 2012 《基础工程》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周景星、李广信、虞石民、王洪瑾)
5.荣誉称号:
(1)1986年被授予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奖;
(2)1988年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评为优秀中青年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
(3)1991年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4)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5)2006年《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撰稿报告人;
(6)2008年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7)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定期发放)专家。 
(8)2010.8 优秀命题专家奖-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
6.聘书
(1)波森特
(2)中阔
(3)荣创科宏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4)中航
(5)中国岩土网,特约评论员。
(五)    培养研究生情况:
1.已经获得学位:
博士:陈轮、黄锋、黄文峰、郭瑞平、杨光华、介玉新、陈立宏、王成华、张其光、周晓杰、林鸿州、李荣建、张焱;
硕士:陈轮、魏弋锋、蔡飞、田海、吴翠华、武世锋、刘早云、葛锦宏、余斌、吴剑敏、汤飞、司韦、张丹;
2.出站博士后:刘朝钢、张彬、庄艳峰。
(六)编著与论文:
1.主、参编教材、规范与专著共计35部,其中主编的《高等土力学》教材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入选教育部研究生用书。
2.发表论文350多篇。


四.国内外兼职:
(一)校内:
清华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2004)
(二)国际学术组织:
1. 国际低平地学会理事(2002-2010)第2、3两届
2. 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IGS)中国委员会  主席(2005- )
(三)国内学术组织等:
1.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  理事长(2006-2012)
2.土工合成材料加筋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2012)
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第8、9、10届,常务副理事长(1999-2011)兼教学委员会主任
4.中国水力发电学会  理事(2002-2006),中国水力发电学会  荣誉理事:(2006-2010)
5.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2000-2006)
6.深基础工程协会理事(1996- )
7.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命题专家组专家、副组长,(2005-2012)
8.北京市勘查评标专家(2005-2007);
9.中国科协科技刊物评估专家(2005、1-2006、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基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2011- )
(四)学术期刊:
1.《土木工程学报》第7届编委会编委、副主编(2003-)
2.《岩土工程学报》7、8、9、10四届编委会编委(1999-),10届编委会副主任
3.《中国公路学报》第四届编委会委员(2005-)
4.《工业建筑》1、2届编委会委员(2002-)
5.《岩土工程技术》第六届编委会委员(2006-)
6.《工程勘查》编委会委员(2006-)
7.《地基处理》1、2、3、4、5届编委会委员(1992-)。


五.代表性成果:
1.土的本构关系研究:
    发展了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的三维形式,推导了在三维情况下的流动准则表达式;
建立反映应变软化的清华弹塑性模型,直接从试验资料确定应变软化段的势函数,选择合适的屈服函数和硬化参数;发展了反映减载的清华弹塑性模型。
引入广义塑性势理论和多重势面理论,可选用若干线性无关的势函数,既可在应力空间,也可在应变空间;既可用增量形式,也可用全量形式建立本构模型,这就使土的本构模型理论建立在更广阔的数学基础上。
2.提出了土的湿化模型:
    在系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土的湿化全量模型和塑性模型,在小浪底土石坝工程中得到应用;通过加冰屑和蒸汽实现了一定含水量的增湿试验,通过使用透水边界实现了快速干湿循环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不含有吸力,在清华弹塑性模型中的硬化参数中以含水量为变量,建立一种非饱和土弹塑性模型。
3.堤防渗透破坏研究
探索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了流固耦合的分析与计算方法,建立典型堤防渗透破坏的机理模型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性评价的理论、技术标准与系统。为长江堤防的设计施工、除险加固和维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的计算
    在加筋土应力变形计算中,提出了等效附加应力的概念,使加筋土等效于均质土,筋材的约束作用等效于附加围压,成为加筋土计算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载体桩的研究
    结合工程实践,对于载体桩的组构和承载原理进行了室内外的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给出了合理的击实能、桩距和不同填料时的工艺参数。提出了用等效作用面积确定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简化了这种桩基的设计计算。  


我的土力学生涯----李广信


        早起在圆明园晨练,路过遗址旁一片树林,蓦然想起在校学习期间曾在此植树,应当就是这片杨树,那已经是50余年前的事了。2016年是我们水六毕业50周年,当时赋诗如下:

1.png


        毕业50周年,我从事土力学专业工作也有50年了。从2007年退休以来,仍在笔耕不止:编写教材,撰写文章、专著,到处报告讲演、评审咨询,也算实现了当年蒋南翔校长“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
       我与土力学的渊源算是很深了。当时在清华水利学教我们土力学的是陈梁生先生,他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师从卡萨格兰德(Casagrande,A)教授,而卡萨格兰德是太沙基的弟子。因而从武功的门派推溯,我应属于太沙基的直系了。

2.jpg

两个哈佛的校友-陈梁生先生与卢肇钧先生


       60年代初我国也有培养研究生制度,学制大约是3年,没有学位,相当于前苏联的“副博士”吧。当年清华在本科实行“因材施教”的课外学习与培养形式,对于学习较轻松,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申请感兴趣的专业因材施教,大约相当于候补研究生。我记得我们年级有3个土力学的因材施教生,即李广信、陈祖煜和胡锦涛,在陈梁生先生指导下,做了不少试验。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们一起都被扫地出门,研究生的梦也就破灭了。下面的照片是我们班的毕业照。因有这层渊源,所以在《岩土工程50讲》中我曾调侃这位老同学“夯实基础”之误。

3.jpg

1967年水工64 毕业照

       照片的位置就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由于二校门属于封建、资本主义,当时被推倒了,代之以伟大领袖的塑像。二排右2是李广信教授;三排左2是胡锦涛总书记。
1968年我被分到黑龙江省呼兰县,在水利局暂短工作几个月,就去“五七干校”改造锻炼,领导信任,命我任干校副校长(副连长)。半年不到,珍宝岛危机,为运送战备物资,呼兰河上要抢建战备大桥。于是我被紧急调到建桥指挥部,4月20日,冰河解冻后一周,我们在喝了一大茶缸白酒以后,下到流冰的河水中定桩位。然后由我一人负责7孔双曲拱桥的24棵桩的施工。当时没有所谓的工程勘察,采用“大锅椎”人工推钻水下钻孔,每一钻上来,都要查看是粗砂、中砂还是砾砂,根据推钻的力道判断其相对密度,再查其摩阻力,逐段叠加,到安全系数等于2.0时,即下令停钻,下导管,浇筑混凝土。就这样,我曾连续作战几昼夜。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一个333多米的大桥,在缺人少料,冬季施工的条件下,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即完工,并且如今已经使用了46年,岂不令如今哪些娇不禁风的大桥们汗颜?

4.jpg

呼兰河大桥.2014

       到1978年,我已经在呼兰县工作10年了,一直在筑堤建坝,挖沟排涝。从勘测队长、工程组长,到水利局副局长,并在正在酝酿令我作副县长候选人之际,研究生制度恢复了,我决定报考清华的研究生。当时领导找我谈话,我感谢呼兰县待我不薄,但研究生还是要考。由于流落江湖十余年,当年手头只剩下册《水工结构》,于是报了水工专业。面试时去了6人,水工只招5个。我听说土力学黄文熙先生那里没人报考,听说水工的张光斗先生很凶,而黄先生则十分和气。于是我投书给黄先生,讲当年是土力学因材施教生,由于文革离校时,土力学教材遗失,无法复习,希望转到土力学专业。由于在100多考生中,我的成绩名列第一,黄先生欣然收留了这唯一的弟子。这里声明一下,后来张先生的研究生与我同室,其实张先生对研究生也是很好的,只是有时装作很凶的样子—— 一个很可爱的老先生。
       于是我在清华大学师从黄文熙先生,老先生待人真诚温暖,如沐春风。作他的学生,虽然愉快,但绝不轻松。一进入课题工作,黄先生要求我首先精读100篇关于土的本构关系的英文论文;然后从研制仪器开始,完成p=常数三轴试验、真三轴试验和模拟旁压仪的空心圆柱共三套试验;再用6种本构模型编制有限元程序,与试验进行对比验证。我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学俄文,年近40才从ABC开始学英文,读100篇可能是土力学中学术难度最大的“本构关系”论文,加上语言的障碍,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只好左手字典,右手钢笔,一篇篇的啃了下来。当时复印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文章的附图都是用手精准地描下来的,这样的硬皮笔记本留存下十余本。
       除了自学外,教研组还给我上课,除了黄文熙先生经常对我进行“单槽饲养”外,像陈仲颐先生、濮家骝先生、李景坤先生等,经常是一上午排班轮流给我这个唯一的学生上课。这种一生多师的待遇现今很少有人能享受到了。

5.png

指导我的黄文熙先生和濮家骝教授

       我国第一批岩土工程的博士,陆续在19831985年期间答辩。我国首批岩土工程博士有龚晓楠、张道宽和李广信3人,导师分别是曾国熙、卢肇鈞和黄文熙三位先生。后来张道宽英年早逝了。3人中我是答辩最晚的,这与我当时主管系的研究生工作,属于“在职”有关吧。计算下来, 我的学生生涯共有27年:小学6年,中学6年,本科6年实际为8年(文革期间留校“闹革命”了),硕士3年,博士4年。所谓健康工作50年其实是要打折扣的。
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土的三维本构关系的探讨与模型验证”。记得当时我原拟的题目是“土的三维本构关系研究与模型验证”。黄先生给改为“探讨”,可见在无垠的知识海洋中,老先生在学术上所表现的恭谦。记得当时征求意见发出了100份论文,回复了80多份。参加答辩的专家有黄先生、卢肇鈞先生、周镜先生、沈珠江先生、王正宏先生和陈愈炯先生。论文答辩决议有“达到国际著名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水平”的评语。后来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位获得者”奖励。

6.jpg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证章

       在土力学这条小路上踟蹰前行了50年,如果肯于经营,可能会有仕途的辉煌;如果肯于放下身段,可能会有名声的显赫。但扬花未借东风力,此生从来不求人。记得在祝贺黄文熙先生90大寿时,我曾赠诗一首,现在只记得有“常仰风骨松柏秀,更慕学识江海深”之句。如果先生是松柏,我只是白杨,但一样的挺拔;如果先生是江海,我只是一汪池塘,但一样的清澈。在这个领域有幸得到很多名师大家栽培指教,应当努力做一些贡献。回顾起来,重新启动了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使这一事业健康发展;创立了土力学教学委员会,23年一次的研讨会也很有成效;编写了三本教材,撰写两本漫话,一本“十讲”,虽然清浅,但还透彻。这样的人生应当是精彩的。

<  上一篇孙宏伟
下一篇 > 闫明礼